大華嚴寺鹿谷總本山
我們修行在分類上,分三個部分。一個叫「修正不當的行為」;第二個是「重組生命因素」;第三個是「淨化生命因素」。
我們常說:做人有太多的原則。其實應該說:「我這個人呢,就是有牛角的!」那個「角」就是要傷人的。有原則不是要傷人的。「外圓內方」,裡面有原則,可是在外面要很圓融。
慣性,知識推理的東西,你要想辦法把它拿掉。一拿掉,你的人生就全方位了!為什麼要叫他執著那一條不能回頭的路呢?生命本身是全方位的!
人生如幻,沒有錯。你要認真生活!你不要人生如幻。所以你在工作的時候,就要認真工作。生活時,就要認真生活。當你在認真中,你才能體驗到「空」。
當你聽說人家在跟你怎麼樣,說你怎麼樣、怎麼樣的,你就:「啊!非常謝謝他!」為什麼人家羞辱你、侮辱你,那你還要感恩他?因為他在跟你消業障。
「忍」的人生,表面看起來好像相敬如賓,其實裡面也都冷冰冰。所以我們要養成「讓」。當大家都讓的時候,這家庭一定很幸福、很和諧。
一個習慣會改變你的命運。所以我們一直說:「家教,是很重要的!」家教教好以後,這個孩子對社會的適應性,他是成功的!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好修!無奈,你沒辦法解決,可是你又有一股氣。生命的能量,不服這種無奈,那你就開始搜尋。那就表示你開始在覺醒!
說「愛」,不是從嘴裡講;愛,從眼神講。為什麼?因為真情流露,是從眼神來的;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表現的。而不是口頭上講的。
不要一定為了收入,被錢把你逼得喘不過氣來。當你被錢逼得喘不過氣來,沒有足夠的時間,給予自己一點空間的話,那你的生命是白過了。那個叫業力。
我們說:「認真生活,就是一部華嚴經。」《華嚴經》就是告訴我們:你怎麼樣活得自在、活得燦爛,活得沒有恐懼!
你只要想「做事」,就一定會「做錯事」。做錯,要檢討、改進。我們透過做事、透過與人相處,你的「心靈年齡」會跟著成長,同時還會超越!這個就是修行。
「我」是誰?我在這個世間要幹什麼?我要怎麼活著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因為你找不到答案,所以也就算了。可是你知道:你活得很無奈。
我的人生原則是這樣:絕不受流行所綁架。為什麼我們要被人家綁架呢?當你沒有人生價值觀的時候,你就被忽悠了,你自己卻不知道。
你擁有水資源,你就更應該提倡「節約用水」!假如你再能夠提倡節約用水的話,那下輩子、生生世世你都會活在水源豐富的地方。
從生活中修,你一定要懂得做事怎麼圓滿;做人怎麼圓滿。如何在生活中「善用其心」,才有可能在生活中修。
有些人不執著吃,可是他在穿上面很執著。有的在住上面很執著⋯⋯這個東西帶有你的習氣,要改,不是不能改;但比要你的命還痛苦。
能夠把事情辦好的人,是有福報的。事情辦不好的人,是沒有福報的。要是你沒有福報、而不能成功的話,那要怎麼辦?這個時候,就要促成你生命的成長。
結婚,代表你跟對方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能不能磨合得很融洽。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表面功夫,看起來家庭、夫妻之間關係好像很不錯,相敬如賓,實際上卻冷冰冰。
健康問題是菁英的致命傷。成功者無非是能幹加賞識。當你既能幹又得到賞識,獲得成功的時候,就等於暴斃。
社會的菁英有個特色:「能幹」。能幹有很多種,有人很會偷懶,卻也很能幹。第一流的老闆,他的能幹就是會偷懶,他什麼都不必做,但下面的員工做得要死。
《心經》教我們什麼?是教我們恩愛嗎?但恩愛以後就會仇恨。《心經》是教我們珍惜。在職場上必須珍惜,想想當初來應徵的時候,你是以什麼態度跟立場。
「觀自在菩薩」,觀是能觀,能觀能自在。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不要想著外面有個菩薩,其實菩薩就是你自己。
人家常說「眼見為憑」,但你看到的就是真相嗎?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有正反兩面,但無論哪一面都是自己。能觀照,就能自在。
理性、思維邏輯很強的人,特別要留意,感性的熏習很重要。這不是指工作價值,而是指你的人生價值。在職場上,我們所看到的,是你的人生觀。
問題不在於升不升官,在於如何過平靜的生活。他的平靜在於工作順利;在於與人相處當中,大家點個頭、眨個眼,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為什麼你的工作能力明明很完美,而別人給你的評價卻並不完美呢?問題就出在「待人接物」。
我們內心,到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不會「卡」住?以職場而言,可謂「精進」。若你認真精進、毫不懈怠,為什麼仍老是會卡住?這稱作「福報不夠」。
你登山爬了三千米,再爬到三千六,三千六之後再爬四千二,最後爬到聖母峰最高。那再高還能爬到哪裡去?到月球去嗎?換個跑道,將人生的方向轉移一下,這才是達到真正的高峰。
若你在職場上是一個「成功」的人,那麼你必然也會遭受很多壓力。假如你沒有辦法克服壓力,就不能成為成功的人,對嗎?
瞭解人生的背景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工作真正要「做什麼」?工作不是光領薪水、吃飯就好了。「賺多少才夠用?」與「賺多少就夠用?」這兩句話非常不一樣。
我們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的彈性都很大。從你能夠獨立生活,一直到你能放下工作,不再為了收入而奮鬥,可以過著愜意的生活,人性才夠尊嚴。
有自信的人最美,有自信的人會有很好的人緣,而自信來自於實力。有能力,不張揚。倘若有能力又張揚,一定會遇到挫折。
第一個,是你的健康。奮鬥、事業成功了,健康完了。第二個就是子女不聽話。第三個是家庭、夫妻的感情。第四個是你的靈性枯竭了。我們能不能夠很均衡地發展?
我們在追求的是什麼?幸福、自在。你必須透過跟人相處,不要把自己困在痛苦的、憂愁城市裡。要把自己解放出來!這個自由自在的天空,任我遨遊。
蠅頭小利當中求生存的人,她能夠一介不取、一點都不貪,這叫偉大!這就是美麗!這個就是生命品質!
你是個爸爸,做好你是爸爸要做的角色,這個就是菩薩行。你是個媽媽,做好你是媽媽應該盡的角色,那就是菩薩行。你要做好你應行的菩薩行,那你就要「不住於相」。
從生活中,只要每個人盡一點心力,隨手關燈、節約用紙,我們可以讓災難往後延十年。假如我們全部全面發起,這個災難就有可能永遠不會發生。
認真工作、認真生活,這兩個事你一定要做好。認真生活就是認真做人,做人就是應對進退;認真工作,那就是工作態度。
對怎樣?不對又怎樣?人與人相處,不是機器跟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需要精密度。但是遺憾的是,生命的智慧、人生的智慧,是科技發達以後,所失落的——人類的本能。
修行人常常講:「放下吧!」但輪到自己的時候,卻看不破、也放不下。因為你不通達。要真能通達,那你就能夠看破、看破就能放下。
你要有一個空間——生命的空間。尤其是要擁有自己的家庭文化,這個才是重要的。假如你沒有家庭文化,你不可能、不可能有生命空間。
當你遇到挫折、逆境、不如意、痛苦的時候,那就是你意識形態在跟情境對立的時候。那你要怎麼超越呢?生命要怎麼成長呢?——那就把這意識形態給破掉!
假如你的慾望越強,得失越大。那能不能淡一點?世間法常講:知足、寡欲,其實不是叫你都不要——隨緣!
你要留一點時間、留一點空間,給自己、給家人。給自己先騰出時間來,你才能夠徹底地改善、提升你的生命品質。
一般我們看到問題,會逃避。這種人的人生叫「獨頭意識」,他沒有完整的思維能力。一個人要有「思惟」能力,生命才有價值;才有靈性可言。
「生命教育」的意義,是大家要能夠活在相同的情境中:跟大眾能交融在一起。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你要能夠感受到別人的存在。不但自己的存在——別人的存在。
假如在婚姻裡,你真的定了一個人為主、另一個為伴的話,這個家一定有分別。若是你在家裡互相輝映、兩個都是主人的時候,那就不一樣!
在發脾氣的時候,不要緊,就好好發脾氣。但是那個「我」要跳出來,看看你在發的脾氣。那就能清清楚楚、掌握到生命的要領。
用你大腦想的,不叫「智慧」。智慧的來源是這樣子訓練出來的: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這是「智慧」的基本定義!
如何對自己有信心呢?那就是憑「實力」,你必須有一個亮點,以這個亮點去負責你人生的成功。
「互信」的存在,在這個時代是很奢侈的。因為社會制度總是建立在「不可信任」的前提之下,所以我們的人生中充滿各種不可靠的狀態。這是緣於失去互信,彼此之間才會頻頻產生焦慮感。
你有沒有時間,躺在公園的草地上、伸個懶腰、曬個太陽,人生奮鬥的目的,不就為了享受這個片刻的幸福嗎?
「工作」、「就業」就是找飯吃,在佛教來講,吃飯叫「識食」,識食是餓了就吃,是意識的作用,不是真的餓,只因為意識說要吃罷了!
人類的大腦分兩部分,「左腦」與「右腦」。在過去十八世紀以前,人類的文明發展是由右腦左右,也因為使用右腦所以較沒效率,但卻很有「人性」。
「內臟的運動」—五臟六腑的運動。如何去揉動他?揉動你體內產生的那些自由基?這些自由基絕大部分留在內臟裡,而我們必須將內臟裡多餘的東西給清理掉。
當我們看到這些菁英、這些孩子們在奮鬥,會有一種想提拔他的衝動。但要知道,你提拔他,會不會反而害了他?當你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你很優秀,但不見得是圓滿。
當你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那「N次方」的「N」越大,你就越是菁英。算算看你自己,究竟是一次方、二次方、三次方還是五次方?
有效的紓壓動作很多,但並非學會就好,一定要懂得用力。什麼叫做力量?力量儲存在哪裡?你會用力嗎?你的用力對嗎?這四個問題就是禪宗所謂的「心法」。
你能不能先付出?有很多人希望別人先付出,才覺得有誠意。好比現今社會上的商品行銷,有很多「試吃」,請你先吃吃看,好吃再買。這都涉及到我們人生態度的問題。
職場上有一句話,叫「拿命換錢」。優秀的青年該懂得保衽,釋放高度的壓力。就如同壓力鍋假如不將壓力釋放出去,身體當然會受不了。
我們忙碌了一輩子,甚至不只一輩子。而在忙碌了幾千年之後,我們卻發覺所追求的「目的」似乎達到了,表面上文明進步了;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卻好像被掏空了。
諸波羅蜜,是不管你做什麼事,都要達到究竟、圓滿。「波羅蜜」不要老是解釋成:布施、持戒、忍辱⋯⋯當你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色,你都扮演得很完美的時候,這個六度就能統統做到!
不是你在選擇地,應該是你去創造!創造一個祥和的心、一個祥和的生命。你住的地方,自然就會有靈氣。
置心一處,是指「心如如不動」,一直定在那個地方。這個過程,你要認真、又有善根,三年到五年。若想:「師父講的就做做看啦!」那就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了。
我們有這麼好的福報、這麼豐富的物質,有沒有感恩呢?大家要珍惜:珍惜一切萬物,珍惜我們彼此有緣相聚的這份情誼。
我們在懺悔——就是向自心中,把自己的業障給消除掉。只要業相現前,一個業相108拜。有業相,你一定懺悔。
生命跟身體是二,不是一。身體是歸你的脊椎管理的,真正影響你生命存在的,是大腦。你要分不出來,講修行都不可能。因為你修的,都在修身體。修行,是指「修生命」。
沒有醜惡,哪有美麗呢?一切存在是平等平等的。你不能夠只看花開,而不看花謝。你不能夠只看春天的嫩芽,不看秋天的落葉。因為這兩個存在,都是平等平等的。
人生要解決困難、解決煩惱,它有一個秘密:「忠厚的人品」、「篤實的態度」。努力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你的人生,很自然地,你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結果。
這世間沒有永恆的東西。但只有一個東西是永恆的,就是無常。當你對一個東西越執著、我越愛他,你的痛苦就越大。這就告訴你:你越是認為需要永恆,你的無常就越大。
忍讓、忍讓,不是偏忍、就是偏讓。偏忍的人是壓抑,偏讓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你假如是「忍」,那大概就變成壓抑。假如你是「讓」,那你就會寬宏大量,反而變成一種智者。
煩惱即菩提。因為你去面對煩惱、正視煩惱、解決煩惱,你會產生智慧。逃避是沒用的。凡是有理由拒絕解決問題的人,都是失敗模式的人生。你要記得:人生是一連串的解決煩惱與困難。
你沒信心,沒有所信的真理,所以你的人生就一直漂浮。內心總是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所以我希望各位建立人生的信心!信心的建立,在「所信」上面——對真理狀況的認知。
生命的故鄉是佛境界,也是禪的終極目標;而禪行者所行即是此法身慧命成長到止於至善的完整途徑。
人有個毛病,就是與人相處時,我執、傲慢、成就感很容易高漲,然而與牛羊相處就完全不同了;他不再期望將來的成就,因為他那強烈的自我,就在自然的狀態中逐漸消失了。
我們往往會只將罵人的表相部分予以懺悔,可是罵人的原因可能在於瞋心或貪心,這根源卻沒有除掉。所以,除了對每個人能平等看待,也要保有覺知心才能發現到問題。
藝術創作本身不會傷害別人,公務人員服務也不會傷害別人;但「貪、瞋、痴」一旦發生,因為欲望而傷害別人,那就不對了,那成了墮落!
對於因緣散滅的不得已接受,將使我們生生世世在其中輪迴,但如果能真正了解到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的道理,而歡喜接受,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修行原本就是遊戲。遊戲裡沒有輸贏,沒有計較心、競爭心,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的行門會很自在的走,也會去思考這樣修對不對,功夫也會一直提升,到某個程度時,自然就能成就。
境界,讓身心很愉快、很輕鬆,生活不會再感到逼迫。經過修行之後,我們對人世間的不求取、能捨得,覺知到了人來到這世界上的意義,也是修行帶來的境界其中之一。
在人生旅途中,你有沒有過摸索的經驗?你敢不敢摸索呢?要怎麼資糧道具足?
為何自己的名字叫做「海雲」,乃是期許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能夠自在的在「海」和「雲」的生命因素中轉換,能海納百川,亦能感受到風起雲湧。
「和上」與「和尚」兩個詞,中文發音相同,沒有差別。海雲和上常在開示時提醒群眾、僧團等,與眾相處要「以和為上」,因此以「和上」自勉。於是,海雲和上的學生、大華嚴寺群眾尊稱 師為「和上」。
佛法是一種既是哲學,也是宗教,更是科學的一種「覺悟的方法」。
世間學問是「因事而異」的學問,心靈工程學(修行)是「因人而異」的學問,以使人覺悟為目標。
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不是普賢境界,無有一法不是普賢大行。
每一個佛都有同樣的功德,當我們禮敬本師釋迦牟尼佛時,就等於禮敬十方三世一切佛,是一樣的。
當你不能覺知到真理的存在,那就沒辦法去從事生命的改造,而永遠都停留在非常低等的地方,去進行生存的工作,那生命的多采多姿就無法展開。
我們啟發無漏智後,再加上禪定修行,慧根才會真正成長,才會真正的發揮作用。
一個菩薩在法界中修行,絕對是孤獨的。
我們因道而來,不要非道而去。
一個心中懷有怨恨的人,看到任何事物,都祇有埋怨;一個心中有愛的人,看到一切眾生,自然就流露出關懷之心。
世尊修學的目的及其學成的理想與抱負,皆在於拯救人類之痛苦於水火之中。
正法要我們拋棄頭腦,而在生命上作指導,讓我們活在整體之中。
對於啟蒙我們發菩提心的善知識不可忘恩,要永遠懷念。
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把心路歷程的轉化和親友分享,讓佛法的殊勝兌現出來。
學佛獲得利益後,也要將這利益告訴親友,以歡喜心和善巧方便影響他人。
當我們不用大腦、不用記憶、不用經驗法則,生活在無拘無束的範圍裡,那不是愚痴,而是很自在。
持戒的目的是要解脫。所有的學問、宗教信仰通通建立在經驗法則上,佛法則是要破除大腦的記憶執著。當我們不再受記憶的牽制時,就解脫了。
修行是打破種種意識型態的束縛。一個修行人時時要有內觀的能力,自省自覺及虛心接受指導的氣度。
凡夫活在頭腦的陰影中,行者活在生命的軌跡上。
聖人依循於生命的軌跡,不依於腦筋的作用。
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沒有選擇沒有分別才是活在當下。
若沒有覺性,則所學的一切法都是不對的。
一個行者假如沒有菩提心的話,其行法會流於宗教儀式。
禪宗偉大之處在於教我們如何將佛陀的東西變成我們親身體驗的東西,並且重新再開花。
只要真正發起菩提心好好用功,在菩提道上的障礙全部都可以掃除掉。
當我們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時,是無法破除痛苦的。
我見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只有菩提心才能將它摧伏。
我見往往存在於實相沒有辦法做完整的轉移。
真實菩薩是從發起菩提心來的。
最美的音樂,來自於實相,不是來自於這些音韻、節拍,你要懂得欣賞。
一個人要是對實相都不了解,非透過意識流來表示境界,那根本是虛幻不實的。
一個修行人的生命要能充分展現活潑性和多樣性,不是很刻板的,而那活潑性與多樣性應趨向統一。
最美的音樂,修行人自己可以演奏,也可以欣賞來自「有情之間」的那種自然流露的煥發與關懷。
人依賴的東西愈多,包袱就愈大。
為了達到解脫的目標,所進行的一切工程跟活動,統統都叫「修行」。
我們要訓練自己永不依賴,當可以不必依靠、依賴而能夠活得很自在時,就是「解脫人」。
在我們佛法中修行,是要使我們的心能夠擺脫依賴、對立。
男女平等,不要有對立性。
在絕對平等中,沒有對立、沒有邊際,人與人、物與物之間沒有隔閡,整個法界完全平等、清淨。
只問行因,不問結果,讓「因」去圓滿,「果」自然會殊勝。
在理上的覺悟一定要在事相上兌現,才是佛法。
以無量擴大的心量泡在七菩提分裡面,絕不攀緣其他世間的是非、對立。
修行人要有對於生命及宇宙間那些初始條件的感受能力啊!
行者本身應當自己警惕自己,從行法中去警覺、去參與、積極的去投入。
做我們該做的,想我們該想的。「我執」會在人情中互相依賴著。魔就是「自我」在做怪,沒有我,魔就找不到了。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的一事一物都是我們用功的下手處。一個修行人在平日的行、住、坐、臥就要保持高度的警覺。
阿彌陀佛的真實義是在啟示我們對人生、對生命真諦的體驗。
身為一位佛弟子,要有勇氣和承擔改造我們的生命,將內心污染的部份完全淨化。
佛法所指的寧靜的快樂本身不會消失,是一種內心的自在。
學佛就是要學得對於生命的存在及周遭的環境具有覺知。
覺悟可以使我們對人生世事看得更清楚,不會產生任何的迷惑和痛苦。
任何塵境,祇要能啟示人性,就是佛陀的妙用。
我們對於任何境界都必須要去接納,歡喜接受。
本來的樣子是沒有美醜是非的,這稱之為「真如無差別」。
自性寶藏就像虛空一樣地廣大無邊,世間的一切眾福都是從自性寶藏中產生。
一切外境都是從自性中顯現出來的。
開啟自性的光明就是「佛光普照」。
如何在自性中種佛田呢?很簡單,就是引出佛性,也就是開發自己的自性。
慈悲眾生是要使眾生覺悟,獲得智慧,不是變鄉愿、爛好人。慈悲不能變隨便,方便不能出下流。
大悲心是盡己力設法幫助眾生解決困難,以平等心、清淨心來行。
守護眾生是行者的本色。
內心世界如果能一再的覺悟,一再的產生智慧,自然就會歡喜信受奉行。
經得起考驗、經得起磨練,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能夠成就的人。
要能無畏具足,才有辦法修行。
在我們生命旅途當中,最優美的音樂是來自於人與人之間那一份關懷之音;是來自於大地、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來自於人性所煥發出來的那一份關懷,那一份溫馨。
真正修行要與道相應、與法相應、與善知識相應。
了生脫死是自己的事,一定要先對自己的心靈有一番改造,因為心靈的蛻變與超越才是真正成就的根本。
修行是只有修,去做就對了,在做的過程中,有挫折障礙要自己去克服去超越,而不是靠問答就能解決的。
依止善知識要百分之百,不能摻雜自我的意識型態在其中。
對於別人所學的法門要給予讚歎。
修行不但是要承擔,而且還要完全投入,不要去問結果。
絕對不要把佛教當作某一種儀式、規矩或是文化,它不是那些,它是真理,它是我們生命的源頭。
我們在修持時,最主要就是要建設清淨平等的內心世界,這個內心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真正的宗教家會教導眾生活出自己的生命,不是當作模板的複印品。
凡夫行菩薩道,眾生皆知道;羅漢行菩薩道,眾生皆不到;菩薩行菩薩道,眾生不知道。
我們處於厄難時,要懂得隨意自在,面對逆境,自己的心要能掙脫困難、挫折的糾纏。
對無常能真正的認知,即產生平等心,逆順境平等觀之,一切即泰然。
人生是遊戲,不是工作,當下即目標。
種子可以無限久置,但芽冒出即需成長,否則即成焦芽敗種。
學佛在調整的過程中,處理事情要圓融,不要造成錯誤的影響。
學佛沒有什麼奇妙的地方,唯一的原則就是動機要純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修行,沒有什麼捷徑。
現代人缺乏神聖感,做任何事都只是表面功夫,生命的感受無法發揮出來,造成了苦悶與空虛。
宗教情操不是狂熱,它來自於你生命深處的吶喊。
法會的儀式是讓我們能隨文起觀,應用我們的思惟跟著法本上的經文一步一步起觀想作用。
希望大家在道場裡面,能真正「安身、安心」,才能夠「辦道」。
依照僧寶的說法來修行,就好像依照佛陀的指示來修行,這叫常隨佛學。
恐懼心、怯弱心的存在,是一切障道的根源。
佛門是訓練我們去承擔,要當下承擔起來,沒有所謂對、錯,沒有所謂成、敗。
請佛住世是讓我們的警覺性安住於世間,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皆須有警覺性。
對於善知識我們要能「如佛想」,將之當做佛一樣的恭敬。
與善知識學習,只要看正法、行正法,心必定清淨,是非自然遠離。
真正的大慈大悲是充滿智慧的,能夠做到完全的喜捨。
內心能敞開就能得到光明,覺悟的光明能夠照耀內心最黑暗的角落。
學佛要具備三要件(1)目標確立(2)立足點正確(3)方向確定。如此成就才快。
學佛不能小心眼,想想天地之間多廣闊,我們要學的、要看的實在太多了,把心胸打開來。
對佛經的解釋,不要侷限在文字相,心境的領受所展現的,才是重要的,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真正的目標。
佛法為不定向主義,無固定答案。
無知的變化是靈性的傷害;覺知的變化是靈性的成長。
寂滅是本來面目,是很亮麗芬芳的本體。
法是啟發覺性的經驗,自性流露的力量。
愈清楚愈明白,才知道如何糊塗。
「精進」就是將心趨向菩提的目標,往菩提的方向作整體的調整。
真正的忍辱是將別人給自己的壓力予以努力調適,讓自己的人生依然很自在,並不受逆境所影響。
就戒的「本性」來講它是一種「警覺性」,而戒的「作用」是一種規範。
「戒」是我們與黑白無常競爭的遊戲規則,不持戒的話,就會被黑白無常捉住。故持戒能令人不放逸,也能使人解脫。
真正的布施,是布施你的「身心世界」,布施你的「我執」,布施你的「生死」。
警覺的能力來自於反省,修行時能夠時時反省,必能很快具足警覺的能力。
警覺性越高就越自在,慣性越高,煩惱挫折痛苦也就越多。
依止善知識,是智慧的開端。
在整個宇宙的洪流中,即使我們的光只像螢火蟲般的渺小,也要儘情飛舞,徹底展現生命的本質,盡未來際永不止息的饒益眾生。
在真理的領域中,宗教教義是令人激發、無上的轉化、創發以達於至善的目的。
水滴融入洪流中,不眷戀、不逆向波濤安然隨順的流走,隨緣自在融合其中,這才是平凡的偉大。
真理本身永遠照耀著每一個眾生,但是眾生並不是每一個都能完整而正確的接受到真理的訊息。
聖地,不在外境,而是在內心的清淨。當內心煩惱時,就永遠看不到如來之美。
真理的本身不會毀滅,但是你對真理本身所下的任何定義它都會毀滅。
文化受時空的限制而形成,並非究竟,真理是三世通用的。
花開是美的,當時序因緣到了,花謝──仍然也是美的。
真理的存在,不因人的好惡而有增減,不因人的褒貶而有垢淨,它孑然獨立,與人的心理作用、一切的認知、判斷、取捨、價值、意識等,全然無關。
我們不但要免於人性被物化,更要將一切萬物予以人性化,如此,人才能真正的關懷自然與生命,關懷族群與人際關係。
所謂真理,它祇是存在而已;它不肯定什麼,也不否定什麼,它不是任何什麼,然而它也是一切什麼。
所謂「智慧」並不是指那些博聞強記、多才多藝的世間聰明才智,而是指人類對於生命存在的感受能力。
世人所謂的「幸福」,通常屬於外求的,例如情感、物質、名望的滿足,而真正的「幸福」則是來自於內心的寧靜和諧,是在沒有對立與衝突、極為圓融的情境下,讓生命像美麗花朵般的盛開綻放。
寂靜可發揮無限的作用,有分別心即破壞寂靜,不作任何選擇,宮殿即成就。
引擎就像生命,要自己發動,鎖匙只是助緣。